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3年第18期
编号:13151740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3年9月15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18期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中风后偏瘫患者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43例和对照组(西医治疗)4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MA及MB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改变幅度较小。治疗后FMA及MB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8-205-02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致死、致残率极高。祖国医学中,《黄帝内经》中就有“偏枯”“偏风”“偏痱”等的记载,从中医临床来看,偏瘫是中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指左侧或右侧上下肢瘫痪,随意任用不能的症状,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因此,对中风偏瘫,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1-2]。为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中风后偏瘫患者4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中风后偏瘫患者85例,男53例,女32例;年龄40~76岁,平均(60.7±11.3)岁;病程3周~11个月,平均(6.7±1.5)个月。其中发病原因,脑溢血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梗死44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43例和对照组(西医治疗)42例,均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知情同意。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采用199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标准[1],全部病例均经CT扫描,明确诊断为中风引起的后遗症。所有患者均没有其他严重内科疾病存在;未经溶栓治疗;排除脑外伤、脑肿瘤、脑炎合并脑血管病引起的偏瘫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甲钴胺片500μg,喜得镇1mg,甲磺酸阿米三嗪10mg,脑复康0.8g,曲克芦丁0.3g,口服,每日3次;阿司匹林30 mg,口服,每日1次。2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组:在与照组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处方组成:黄芪60g,地龙12g,当归12g,川芎9g,赤芍6g,桃仁6g,红花6g;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12g,钩藤15g;气虚血瘀者,加白芍络15g;兼痰热者加瓜蒌12g,天竺黄9g;肾虚者加熟地、鹿角胶,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针刺:以痉挛肌的拮抗肌侧经穴为主。每次取两三穴。手法以泻为主,2 次/d,每次留针 30min。连续针刺 6d,休息 1d,共治疗 8 周。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1995年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痊愈:肢体功能恢复,症状、体征消失,瘫痪肢体肌力Ⅳ级以上,生活自理;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瘫痪肢体肌力恢复至Ⅲ~Ⅳ级,生活基本自理;有效:体征尚存在,瘫痪肢体肌力恢复至Ⅰ~Ⅱ级;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肌力无改善[3]。

    评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上肢评分法(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4]。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及MBI比较

    两组患者的FMA及MB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改变幅度较小。治疗后FMA及MB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均未见异常。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但脑血管病出现的后遗症却仍给病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尤以偏瘫最为常见。祖国医学认为,中风后偏瘫的病机为气血亏虚,肾精不足,气虚血瘀,闭阻脉络,致使络脉不通,气血流行不畅,无力濡养四肢百骸所致。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痉挛是大脑失去对脊髓的牵张反射调控作用时,低级中枢活动从高位中枢抑制中释放出来而引起的。中风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多在脊髓休克期后出现肌张力过度增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5-6]。

    中风后偏瘫的基本病理为气虚血瘀,闭阻脉络,故治疗以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本研究中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清代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进行治疗。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固表,推动营卫之气在脉管内运行;当归补血活血;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地龙通经活络。诸药合用,使正气得补,瘀血得化,脉络畅通,故能使肢体功能得到恢复。针刺疗法是治疗、缓解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的重要方法,经验证明,针灸在缓解中枢性痉挛方面有独特的效果,具有操作方便、无副作用等优点,可以缓解肌痉挛[7-8]。

    本研究中,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MA及MB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改变幅度较小。治疗后FMA及MB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中西医综合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FMA及MB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中西医综合治疗偏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党红,梁蕴瑜,蔡业峰.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病理机制探讨[J].陕西中医,2009,30(6):701-702.

    [2] 姜恒坤,戚浩然.中西医结合规范化康复在脑卒中偏瘫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3):120-121.

    [3]杨世强.中风后半身不遂和语言障碍的针灸推拿治疗与康复训练[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8):72.

    [4] 窦丽萍.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50例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2):204-205.

    [5] 金力平.中药熏蒸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1): 1202-1203.

    [6] 孙西庆.温阳熄风化痰法治疗中风病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8):45.

    [7] 葛立君.中西医结合防治中风偏瘫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2):220-222.

    [8] 张瑞杰,孙西庆.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中医治疗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12):1089-1092.

    (收稿日期:2013-05-29), http://www.100md.com(蒋华忠 李雪松)